禮儀用品

在喪葬禮儀的過程中,會使用到許多禮儀用品。這些用品一般都是委由禮儀社代為購買,或者是說喪家向禮儀社購買會更為貼切。而這些物品的價格是多少,由於我們日常生活很少接觸,行情價格也不清楚。因此,在喪禮的過程中,禮儀社開出的價格,常被喪家質疑。以下是各種禮儀用品的參考:

1. 棺木(棺材、大厝、大壽)- 土葬棺木,火化棺木

2. 寿衣(老嫁妆)

遺體在入殮前,應予沐浴,把身體洗乾淨,然後換上一套新的或是乾淨的衣服。這套衣服就是壽衣(老一輩有稱為「老嫁妝」者,意即一個人年老時,在最後一次離家出門《出殯》,要穿著或使用的物品)。
壽衣一般分中式和西式兩種:中式壽衣男性是長袍馬褂;女性是鳳仙裝。西式壽衣男性是西裝,女性是洋裝。

另外,傳統有依死者年紀來穿著壽衣件數之習俗。年紀愈大,壽衣件數愈多。一般是五件或七件或九件。由於穿了那麼多件衣服後,變得腫脹不好看,所以現在已不再拘泥於件數。或是把衣服的內裡也算進去,而有「三件五層」的說法。

3. 骨灰罈(骨灰罐、骨灰甕)

遺體火化後的骨灰,一般都會用骨灰罈(或稱骨灰罐、骨灰甕)盛裝。臺灣民眾一般使用的骨灰罈製作材質,大部分是用天然玉石類車製而成,也有用陶瓷或琉璃製作。何種材質好?應是隨各人喜好,但是價格則依材質的不同而有差異。

4. 馆内用品

5. 冥纸、金银纸、纸钱

紙錢源於漢代的「瘞錢」。漢朝時候盛行以錢幣隨葬,以象徵財富。當時使用的是日常使用的銅錢,但除了王公貴族,一般尋常百姓怎有那麼多銅錢拿去陪葬?因此有了泥土製的冥錢代替,稱為「瘞錢」。後來在紙張發明之後,更有了紙製的「瘞錢」。

魏晉時期佛教傳入中土,到了隋唐時期,佛教已盛行於中國,而佛教葬俗也在民間傳播開來。由於佛教倡導荼毗火葬,原本是埋葬的「瘞錢」也改為焚燒,祭拜燒紙錢的習俗也就這樣流傳至今。

相傳唐朝的王璵在擔任「祠祭使」時,發明焚燒紙錢。而唐代詩人張籍<北邙行>的詩中,有「寒食家家送紙錢,烏鳶作窠銜上樹」詩句。白居易<寒食野望吟>也有「風吹曠野紙錢飛,古墓累累春草綠」詩句,顯見紙錢在唐時已很普遍。

紙錢後來為了更具體,在紙上黏貼一小張金箔紙或銀箔紙,而有了「金紙」及
「銀紙」。紙錢或以版印方式,印上各種不同圖案,或把紙錢裁製成不同尺寸,而賦予紙錢各種不同功用,則是紙錢後來的發展了。

在马来西亚傳統喪禮中使用的紙錢,主要是銀紙(冥紙)和庫錢(庫銀)。銀紙即是紙錢上黏貼一小張銀箔紙,被認為這是鬼魂或是陰間使用的紙錢,所以也稱為冥紙(金紙是認為是神佛使用的紙錢,因此供佛或拜神使用金紙)。

庫錢(庫銀)與銀紙相似,都是鬼魂在陰間使用的紙錢。但是庫錢特指是鬼魂在陰間財庫裡的錢,也稱為庫銀。马来西亚傳統喪俗認為,每個死者(亡魂)都有其專有的財庫。當親人死亡,家人要焚燒足夠的庫錢以裝滿其財庫。而陰間的財庫要存放多少庫錢才足夠?自是愈多愈好。

6. 紙紮

紙紮是從過去的陪葬「明器」演變而來,種類包括房屋、汽車、金山、銀山、電氣用品、日常生活用品及男女傭人等。這些紙紮都是在出殯前一天的功德法會中焚燒,目的是要化給亡者在陰間使用。紙紮是用竹篾為骨架,外表糊紙而成。作工精細。

极乐山庄,Lot 10164 Mukim 17, Jalan Sungai Lembu, 14020 Bukit Mertajam Daerah S.P.T, 14000, Penang 

The Heaven Park, Memorial Park, Funeral Services, Cemetery, 生基、福地、骨灰